一場場驚心動魄的“現代海戰”在這裡打響,一批批軍事指揮人才和技術操作骨幹從這裡走向核潛艇部隊。新華社發
  祖國美麗的海岸線上,峰巒疊嶂中潛藏著一支神秘的部隊——海軍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。    綿延的軍港碼頭,一塊數十米高的花崗岩巨石在山水相接處傲然挺立。風吹浪打中,巨石上“海魂”兩個大字鮮紅奪目。
  從無到有,從弱到強,一代代核潛艇官兵在大洋深處追逐中國夢、強軍夢,鑄就共和國海上核盾牌。
  巨鯊擊浪驚海天
  出航就是出征,下潛就是戰鬥,一代代核潛艇官兵枕戈待旦、戰風斗浪,一次次從深海發出雷霆
  2010年6月,北海艦隊組織新大綱全訓考核,“水下先鋒艇”艇長吳昌弟帶領全艇官兵連續奮戰數晝夜,順利完成攻防作戰、深水突破和抵近佈雷等多個考核課目,以全優的成績取得走向大洋的通行證。
  正當官兵們滿懷勝利的喜悅返航時,刺耳的戰鬥警報突然響起。
  一場沒有預先號令的應對突發事件演練開始了——應急預案立即啟動,潛艇緊急上浮,搶修分隊迅速到位……幾個小時後,險情排除,潛艇繼續下潛返航。
  這樣驚心動魄的演練時時上演。在一次次闖關歷險中,官兵們創造了中國核潛艇的20多項首次和第一,檢驗了大洋截擊、區域游獵、螺旋變深等數十套戰法,研練了連續潛射導彈、多枚魚雷齊射、航跡緊逼攻擊等一系列高難課目。
  結合部隊實際,借鑒外軍做法,時任基地司令員劉毅提出了“輪番出動、海上待戰”戰訓一致的構想——充分發揮核潛艇持續作戰能力強的優勢,實行“歇人不歇馬”,艇員隊輪流上艇參訓;潛艇在海上保持待命狀態,一旦有任務,立即轉入戰備。
  信息化的大潮,拍打著世界軍事變革的堤岸,也敲擊著官兵們的思維。
  向模擬化訓練要戰鬥力!基地立即投入“模擬訓練中心”的創建。很快,一座集訓練信息網、3D虛擬教學系統、聲吶目標綜合識別訓練系統、水下信息對抗訓練系統、核動力模擬訓練系統於一體的現代化模擬訓練中心拔地而起。
  斗室駕巨鯨,鼠標點狼煙,熒屏射戰雷……一場場驚心動魄的“現代海戰”在這裡打響,一批批軍事指揮人才和技術操作骨幹從這裡走向核潛艇部隊。
  新的訓練模式、新的訓練手段,使得核潛艇的海上存在時間大大增加,訓練量和訓練成果成倍增長,短短5年內就填補了10餘項戰術訓練空白,大大縮短了戰鬥力生成周期。
  一次,“水下先鋒艇”官兵受命執行遠航任務。途經複雜狹窄水道,遭到外軍艦機連續跟蹤,對方的主動聲吶,持續不斷地對我搜索探測,意圖逼我上浮。
  “上浮意味著暴露,暴露意味著失敗!”全艇官兵臨危不懼,在各自戰位上鎮定操作。
  偵察與反偵察,跟蹤與反跟蹤……廣袤的大洋上,潛艇與反潛的較量從未停止。
  隱蔽性是潛艇最大優勢。但是隨著現代反潛技術不斷發展和反潛體系日趨完善,水下戰場越來越透明,潛艇保持隱蔽性的難度越來越大。
  盛夏,人民解放軍陸、海、空三軍在某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演習,基地某核潛艇受命出航。
  管線密佈、指示燈閃爍的艙室內,雷達兵穆美田雙眉緊鎖,全神貫註地盯著雷達屏幕。突然,一個微弱的信號一閃,還沒來得及判明目標方位,信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  “這不是我軍戰機!”熟悉數十種外軍裝備電磁信號的穆美田迅速作出判斷,“這是X國的反潛飛機!”
  關鍵時刻,穆美田憑著過硬的技能,提前數分鐘作出偵測判斷,為核潛艇先機發現、有效機動贏得了寶貴時間。
  這個基地能夠實現連續42年核安全無事故,是因為基地官兵破譯了核盾牌上的“安全密碼”。這個看不見的“密碼”,就存在於官兵們每天工作的細節之中。
  某核潛艇一次小修後,技術保障大隊士官劉輝在對設備進行抽檢時,發現一臺機器少了一個螺絲。
  一個螺絲丟了,在核潛艇上可是天大的事。大隊領導立即安排技術骨幹力量進堆艙展開地毯式排查。整整忙碌了16天,拆卸了幾百台套設備,測試了數千條技術數據,最終找到了那枚丟失的螺絲。
  打那以後,大隊定下一條“鐵規”:新安裝設備必須進行全面安全排查,寧可自己費事,決不給核潛艇留隱患。
  基地某總站每年都要引進一批高學歷人才,無論是學士、碩士還是博士,總站主任盧明章給他們上的第一堂業務課就是“細節決定成敗”。
  盧明章發給每人一張特別的試卷——讓他們抄寫一份導彈元件參數表。上千組參數,哪怕抄錯一組,盧明章都毫不留情地大筆一揮,打上“0”分。
  “怕死別乾核潛艇”
  笑對驚濤駭浪,直面生死考驗,一代代核潛艇官兵捨生忘死、義無反顧,在燃燒生命中履行使命
  基地軍港廣場上,一座花崗岩雕像在日夜深情守望著威武的戰艇和蔚藍的大海。他就是“黃繼光式的水下英雄”——孟昭旭。
  為了核潛艇的安全,孟昭旭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。那是在執行遠航任務期間,核潛艇反應堆艙冷卻系統突發故障。誰都知道,反應堆艙內存在可怕的輻射。艇上10名黨員自告奮勇組成搶修隊,副機電長孟昭旭第一個衝進堆艙。
  孟昭旭捨身搶險已非首次。一次,核潛艇航行中蒸汽管路突然發生泄漏,熾熱的蒸汽在強大的壓力下瞬間充滿整個艙室。
  “不要慌,讓我來!”孟昭旭不顧一切衝上前去,排查漏點、關閉汽源閥,制止了一起重大事故。然而,他卻因吸入大量高溫蒸汽,暈倒在戰位上。
  為了心愛的戰艇,孟昭旭過早地透支了身體。45歲那年,這位領導和戰友眼中的“拼命三郎”永遠倒下了。
  無論是在驚濤駭浪里縱橫馳騁,還是在波譎雲詭中雷霆出擊,核潛艇官兵時時面臨生死考驗。
  一艘核潛艇在遠航中進行某新型通信設備性能測試時,風雲突變,剛剛放出的通信天線,被巨浪攔腰折斷。艇長朱振國果斷決定:連夜浮起更換天線。
  風暴中更換天線,難度和風險超乎想像。朱振國帶領航海長、值更官剛登上艦橋,就被大雨狂風給“推”了回來。3名戰友緊緊抱在一起,終於把繩子掛到了護欄上,建立起搶修“通道”。
  風、浪、涌,只是最基本的考驗;能走、能藏、能打,才是最過硬的本領。核潛艇官兵長時間面對高溫、高濕、高噪的艱苦環境,必須具備超常的意志和過人的膽氣。
  那年夏天,一艘核潛艇接到任務,潛入大洋深處,向預定海域航渡。
  天有不測風雲,任務海區颱風來襲。前出,還是後撤?海上臨時黨委會作出決定:“使命高於一切!即便赴湯蹈火,也要一往無前。”
  16個小時後,大洋寧靜如初。在颱風眼裡輾轉騰挪,官兵們再次經歷大洋洗禮,核潛艇也再次經受住了考驗。
  “怕死別乾核潛艇!”在核潛艇工作,捨生忘死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。
  “需要一個人進堆艙,我進;需要兩個人進,我排第一。”被官兵們稱為“深海鐵漢”的李洪海,在擔任核潛艇機電長時立下了這樣的規矩。李洪海曾一天之內4進堆艙排險,身體受到損傷,患上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。
  一次,核潛艇執行一項重大試驗任務。起航前3天,李洪海突然病倒,被送入醫院。他心急如焚,向前來探視的艇隊領導反覆懇求:“我是機電長,艇上情況最熟悉,我必須去!”
  潛艇即將解纜起錨,李洪海登上了潛艇。任務中,他左手打著弔瓶,右手拿著指揮話筒,堅定地下達一道道命令。時間一小時一小時過去,當廣播中傳來“試驗成功”的消息時,李洪海再也支撐不住,重重地倒在了身後的桌子上。
  孩子出生,父親出海;妻子生病,丈夫遠航;老人去世,兒子不在身邊……幾乎每位核潛艇官兵身上都背著這樣的“感情債”……正因為如此,核潛艇遠航前,官兵們都會悄悄給親人留下“遺言”,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、對親人的至愛。
  任務需要——是他們作出抉擇的全部理由。
  今天,烈士孟昭旭的兒子孟龍已經成為核潛艇部隊的一名軍官。10年前,也就是父親離開後的第3年,兩張錄取通知書同時擺在了18歲的孟龍面前,一張來自他嚮往的上海戲劇學院,另一張來自海軍工程大學。
  “你是烈士的兒子,繼承父親的事業天經地義。”母親的支持,堅定了孟龍的選擇。
  又一個建軍節,孟龍來到父親的塑像前,獻上一束盛開的百合花。順著父親凝視的目光,那是核潛艇起航的地方。據新華社電
  核潛艇大事記
  1970年12月
 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
  1974年8月
  第一艘核潛艇正式服役
  1985年11月
  某核潛艇悄然駛出港口,開始了我國核潛艇首次最大自給力考核試驗
  1988年4月
  某核潛艇奉命執行極限深潛任務。這次試驗,包括最大深度潛航、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發射魚雷等項目
  1988年9月
  某核潛艇潛入大海,執行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任務
  2009年4月
  中國海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在黃海海域舉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f71ufud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